任何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,最脆弱的环节,无疑是部队在海上航渡的阶段。满载士兵和装备的登陆舰艇,在广阔的海面上几乎就是移动的靶子。因此,一个核心问题摆在了台面:一旦解放军发起统一行动,如何确保这支庞大的登陆力量,不被可能从大洋深处杀出的美军航母战斗群突袭?
最近,央视播出的《攻坚》纪录片,恰恰通过对双航母编队演练的罕见公开,给出了答案。这并非简单的秀肌肉,而是一套精心设计、层层加码的组合拳。
海上拒止线:把战场推向深蓝
解放军的策略,不是被动地在登陆舰队周围构筑防空圈,而是主动出击,将潜在的战场远远推离台湾海峡。纪录片中,辽宁舰与山东舰双航母编队的核心任务,就是前出至台湾岛以东的西太平洋海域,直接面对可能前来干涉的美军。
这个部署极具针对性。美军航母舰载机,如F/A-18,其作战半径通常在700至1000公里左右。解放军海军要做的,就是把这道看不见的“交战线”向东推进至少1000公里。只要将美军航母阻挡在这个距离之外,其舰载机就无法威胁到正在台湾海峡航渡的登陆部队。
选择从台岛东岸登陆的战术设想,也让这一海上屏障变得至关重要。台湾海峡宽度不足200公里,对于075这类大型两栖攻击舰而言,空间过于狭窄,难以展开。而东岸直面广阔的太平洋,更利于大规模两栖力量的投送,同时也能直击台军兵力部署相对薄弱的后方,与海峡西岸的主攻部队形成东西夹击之势。
不对称的铁拳:鹰击对鱼叉
在可以预见的台岛以东海域,中美航母编队若真的对峙,比拼的就不仅仅是航母数量,更是实打实的攻击能力。在这方面,双方的技术天平已经出现了明显倾斜。
美国海军目前依赖的主要反舰手段,是F/A-18舰载机挂载的“鱼叉”导弹。这款导弹射程仅200多公里,而且是亚音速飞行,突防能力在现代化的防空系统面前显得力不从心。
相比之下,解放军的武器库堪称豪华。从鹰击-12到鹰击-18,再到055大驱搭载的鹰击-21,清一色都是超音速突防的利器。特别是鹰击-21,作为一款舰载高超音速导弹,其射程超过1000公里,末端速度可达5马赫以上。
这种技术代差是致命的。美军的“长臂”(舰载机)还没能够到解放军航母,自己就已经进入了解放军舰载导弹的“死亡半径”。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航母对决模式,美军航母从猎手变成了猎物。
更何况,美国海军11艘航母的纸面实力背后,是严峻的现实。尼米兹级航母日益老化,其首舰甚至已确定在2026年退役。受制于造船业的萎靡和维护压力,战时能迅速调动到西太平洋的航母数量,很可能只有一到两艘。即便美国不惜代价进行全球动员,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集结超过6艘。而解放军以逸待劳,双航母编队辅以大量先进驱逐舰,足以在局部形成优势。
大陆纵深的反击:看不见的火力网
如果说解放军海军是将防线前推,那么来自大陆的支援,则是在整个战区上空撑起了一张让对手无法逃脱的天罗地网。这才是美军航母在第一岛链内最无解的困境。
解放军空军长期以来对重型战斗机“情有独钟”,从早年的苏-27到如今的歼-16、歼-20,都是为了确保足够的作战半径。歼-16的作战半径超过1600公里,歼-20更是达到2000公里以上。这意味着,它们可以轻松飞越台湾岛,在东部海域上空争夺制空权,其活动范围远超美国舰载机。
美国海军的作战极度依赖舰载机,一旦制空权丧失,航母就成了漂浮的铁棺材。
真正的王牌,还是火箭军。射程超过4000公里的东风-26反舰弹道导弹,覆盖了从第一岛链到第二岛链的广阔区域。当美军航母进入足以威胁我登陆部队的位置时,它自身也必然处于东风-26的瞄准之下。纪录片中那句“发现敌航母踪迹后,其生命将进入倒计时”,所言非虚,这背后是整个侦察打击体系的自信。
反观美军,离台海最近的大型基地是琉球嘉手纳,再往后就是3000公里之外的关岛。如此漫长的距离,使其航母在西太平洋的行动实际上是脱离了本土体系的“裸奔”,后勤补给、维修保障都将是噩梦。在这种体系对抗中,单一平台的性能优势被无限削弱。
结语
回过头来看最初的问题:如何保护渡海的登陆部队?答案已经清晰。解放军并非依靠单一军种的单打独斗,而是通过海军前出拒止、舰载导弹技术压制、以及空军和火箭军的远程火力覆盖,构建了一个三位一体、层层递进的“反介入/区域拒止”系统。
这个系统的目的,就是让任何潜在的干涉行动,需要付出的代价高到无法承受。从2016年南海对峙时的决心与勇气的较量,到今天体系化实力的展示,天平已经不可逆转地倾斜。央视公开这些演练细节,与其说是战争的叫嚣,不如说是一种对和平的保障。它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外界:搅局的成本,你真的付不起。这或许正是“以武止戈”的现代诠释。
名鼎配资-杠杆配资网站-中国股票配资官网-什么地方可以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