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妮克孜,这个曾因跳敦煌舞而火遍全网的女孩,你还记得吗?她在综艺《无限超越班》中透露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内幕——她本有机会出演电视剧《北上》里的女主角,原本的角色设定是一位“混血抑郁感”的女主。听起来像是一个机会对吧?但是,她并没有通过传统的试镜程序,而是仅仅因为“探班”而被刷下。
而且更让人难以理解的理由是——“她私下的打扮与镜头前反差太大,不够精致。”想象一下,她只是去探探班,却被给出了如此冷酷的评判。气氛顿时变得凝重,哈妮克孜在节目里一度红了眼圈,她说:“我从没想过,探班竟然也会变成一个考核标准。”她表示自己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,所有的决定都掌握在别人手中。她连试镜的机会都没有,就因为穿戴简单、素颜出现在探班中,就被直接剔除。这不是什么选角,而是“形象审判”!
而更让人觉得不公平的是,这并不是哈妮克孜第一次因为“外形不符合要求”被换角。网友挖出她曾因为“太美”不符合角色设定而被更换。说到这,你难道不觉得这种标准有些像“颜值PUA”吗?到底什么样的外貌才配得上演戏?是太美还是太丑都不行,演员的面容是不是变成了唯一的决定因素?如果你不红,那就算你的演技有多好,形象再契合,也可能因为一个小细节被刷下来;而一旦你红了,哪怕演技一般,也能得到宽容。张书维曾说过,“探班的状态不够女主气质”,但这种“气质”的标准到底有多主观?演员难道就该时刻精致、时刻营业吗?难道她们不是人吗?
展开剩余79%《北上》的原著并未特别强调女主角必须拥有“惊艳的外貌”,反倒是角色的性格与情绪更为关键。这时候,郝蕾的一句话简直击中了行业的核心问题:“不红就是原罪,红了什么都对。”听上去虽然刺耳,却是现实的真实写照。当演员未被广泛认可时,即使演技合适、形象契合,仍可能被因某些微小的事情刷下来;而一旦你红了,哪怕演技平平,观众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这难道还是在选角吗?不,这已经变成了“流量游戏”。
其实,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,哈妮克孜的遭遇也让人想起了张颂文与杨紫等人的遭遇。张颂文曾因“长相普通”被拒上百次,杨紫因为资本介入失去了一个角色,这些都不是偶然,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。而哈妮克孜,甚至连试镜的机会都没有,仅仅因为一次“探班”,就被打上了“不符合形象”的标签。有网友指出,这可能是制片方想要“展示权力优越感”。虽然我们无法断言,但这种做法无疑让人不舒服。至少,能给个专业的理由,而不是因为一次探班、一副眼镜或者素颜就轻易地把她淘汰。
更具讽刺的是,这个角色最后竟然落到了李宛妲身上。并不是说李宛妲不好,而是相较哈妮克孜,她的知名度更低,显然“流量优先”这一潜规则在这里并没有占到上风。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在于,制片方习惯性地把“角色气质”当成了万能的挡箭牌,掩盖了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网友们的反应也不乏真实,一些人通过晒自己的素颜照来力挺哈妮克孜,喊出“打工人拒绝颜值PUA”的口号。更有网友提到哈妮克孜在《无忧渡》和《漠风吟》里的表现,认为她饰演的“疯批舞姬季离”这一角色完全能展现复杂的情绪张力。还有人指出她在《锦月令》中演出的古装特务首领,打破了“异域美人”标签的限制。郝蕾也站出来力挺她,提到热依扎在《山海情》中的表现,尽管最初被质疑戏路狭窄,但最终依然成功演出了民间英雄的风采。靠的是什么?是演技、是气场、是对角色的精准理解,而不是外貌。
那么,难道连一个试镜的机会都不应该给她吗?
这件事,背后反映的并非单纯是哈妮克孜一个人的遭遇,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。当选角变成了权力的展示,演员被要求无时无刻都要保持“精致感”,而“演技”却在“颜值”和“流量”的面前逐渐消失。难道我们是在拍戏,还是在拍人设?
事实上,观众早就不再是过去那个什么都买单的群体了。近几年有数据显示,在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剧集中,有76%的主演并非顶流明星。观众更愿意看到能够撑得住角色的好演员,而不是那些永远精致、永远营业的“流量脸”。
哈妮克孜的遭遇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问题: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演员?是那个能全天候保持“完美感”的完美女神,还是能够沉下心来演绎角色、打动观众的“戏骨”?我的答案很简单,我更愿意看到后者。因为,打动人心的,从来不是滤镜下的美,而是角色中的真情实感。
感谢各位的阅读,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~
发布于:山东省名鼎配资-杠杆配资网站-中国股票配资官网-什么地方可以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